银行减员不意外 资管新规成焦点
舆情观察 银行减员不意外
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金融业向来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而在整个金融行业中,银行业最为举足轻重,一举一动都牵动各方“神经”。这不,随着上市银行2017年年报相继出炉,人们又将目光聚拢过来。
从上海金融报社舆情组的监测来看,上周(4月2日至7日)媒体纷纷“集中火力”,对此重点报道。如《聚焦2017金融业年报,大型银行业绩回暖》、《上市银行年报透析,六大行利润强势反弹》、《盈利能力回升,资产质量趋稳——上市银行2017年报观察》等,篇篇观大势、究细节,就银行经营领域变化、利润构成演变及未来发展走向进行抽丝剥茧,力图“解码”。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聚焦具体业绩,年报里反映的银行减员趋势也被媒体“关照”。如有报道称,“2017年年报数据显示,工行、农行、建行减员都在8000人以上,中行境内机构员工减少96人,交行境内机构从业人员减少1259人。”另有报道称,“梳理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人员变动结构,总体上,前台岗位人员有所减少,后台科技岗位人员增加;细分看,前台柜员规模减少,营销岗位及个人银行岗位员工有所增加。”
其实,身处互联网时代,随着金融科技飞速发展,银行转型步伐加快,减员并不意外。正如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坦言,“与其说是银行削减员工数量,不如说是稳中有降,银行在进行转型的同时调整了员工结构。这种人员变化不仅是因为金融科技渗透进银行,更是银行在消费升级背景下,为更好地应对行业竞争及提供更优质金融服务而做出的调整。”
一周热议 资管新规成焦点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新政将给银行带来何等影响,成为了业界焦点。
@融360理财分析师:打破刚性兑付和净值化转型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此前很难开展,谁也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但资管新规实施后,银行必须转型,投资者也不得不适应。
@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作为资管行业的老大哥,银行资管条线需对业务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其中,产品净值化转型的要求更凸显监管层对当前预期收益模式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审慎态度,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迫在眉睫。
@某国有商业银行理财经理:从目前来看,不少客户不仅不能承受本金亏损,甚至对收益波动也不太能接受。因此,净值型产品要广泛落地,银行需在调整期内解决发行产品所面临的系统建设、估值方式等问题,而最大难题是投资者教育,即如何引导客户逐步适应收益趋于变动的净值型产品。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熊启跃:资管新规对银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银行表内理财产品可能消失,表外理财刚性兑付被打破。根据资管新规的要求,国有大行和商业银行想继续做大资管业务,必须进行机构改革,成立子公司。
@财富证券分析师皮辉娟:按照资管新规,银行不能再通过滚动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投资到长期资产中获取期限利差,也不能经由开放式理财产品,通过期限错配间接实现“短募长投”,这就意味着3个月以下的封闭式理财产品或将消失。
“小金”视点 “革新图变”成大器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英国作家狄更斯所著《双城记》中的一句名言。尽管该小说首版于1859年,但时隔一个半世纪,用此话描述国内银行业当下处境恐怕亦不为过。
何谓“最好的时代”?先看宏观层面,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针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断和部署,我国金融体系防控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在此基础上,今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就如何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进行周密部署,不啻为银行业在积极谋求转型升级的同时达成加快发展与防控风险“双目标”指明了方向。尤其随着银保监会正式挂牌,金融监管功能实现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银行业生态环境将进一步去芜存菁,得到净化。
再看微观层面。就拿当下广受关注的银行减员来说,其实主要是可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柜员等岗位数量在减少。说到底,金融科技正朝纵深方向发展,银行肯定要在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域加码,在数字化、智能化业务上发力,这对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效率有益无害。再者,虽然人员结构调整,但薪酬有增无减。据统计,包括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有15家上市银行2017年员工薪酬总支出达1503.6亿元,上升5.4%。可见,减员仍然增效,“轻装上阵”的银行更有奔头。
何谓“最坏的时代”?这当然是对不能看清形势的银行机构而言。一则,在金融强监管大旗招展的当下,倘不能“洁身自好”,或尽快对“陈年旧疾”有则改之,难免招致惩戒。瞧,2018年一季度,各级银监部门共披露888张罚单,相比2017年一季度的407张增加一倍多;合计罚没10.3亿元,同比增长13倍,这无疑给那些“尚不知好歹”的机构再度敲响警钟。二则,既然消费已成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增长主要动力,且抢道科技创新已成金融业未来发展必由之路,那么,若不发挥渠道优势,加快零售业务发展,同时结合互联网思维,转战金融科技,加速转型升级,“木知木觉”的机构早晚会在竞争中落败。
正因如此,对广大银行而言,洞见未来,革新图变,方能成大器。碌碌无为,故步自封,终将被滚滚向前的时代车轮所抛弃。
上一篇:失地农妇,血泪控诉七余载!
下一篇:Focus Music Live 闪耀真我,你就是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