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时间安排表:2018年全国高考作文热点素材精选(2)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用传统文化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优秀传统文化是创新的力量源泉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传承传统文化从保护文化传承人做起
传承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传统文化,接地气才能更持久
致敬传统文化,对话现代科技
四、高分论据(素材)
优秀文学艺术是宝贵的遗产
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毛泽东
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是国家的底色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习近平
传承传统文化是必要的
我不敢想象,多年以后,当过年只成为炮竹象征性的表演,当空气中弥漫的只是燃放炮竹后硝烟一样的气息,当我们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以看星星的地方,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还能传承些什么。--王词
中国传统文化即生活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舌尖上的中国》
传统文化要与现代社会文明和解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中,传统文化一度断裂,但当这种转变完成,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古代的教化传统和现代社会也正在慢慢和解。--唐文明
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新文明的诞生
我们在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要有世界眼光。我们需要不断摄取域外的东西,激活我们固有的东西。那么两者相结合,可以在这个时代里创造出一个新的文明。--孙郁
传统文化缔造国人精神基因
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民族的文化,作为文化的因子,就像血液一样流淌于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之中,通过它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才得以直立起来。--袁跃兴
非遗要传承也要创新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既保留传统文化与工艺,又善于创新融入现代社会。--尹卫国
五、热点素材
1、《经典咏流传》: “歌”与“诗”的时代交响
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掀起了一股新的“文化年俗”热。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在一夜之间被亿万中国人记住并传播,很多人甚至将其当成自己的新年箴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支教老师梁俊和一群山区孩子用本真质朴的吟唱,将山区孩子的命运体验和小诗的情感意境紧紧交织在一起,道出了两者共同的精神之源。苔花平凡的坚持与芬芳、向上的斗志与梦想,和孩子们艰难的处境与纯真的梦想相互映照,横生出一种让人热泪盈眶的力量感。而四国艺术家演绎的中英文版《登鹳雀楼》更是让网友直呼“大开眼界”,97岁大翻译家许渊冲作为英文版《登鹳雀楼》的翻译者也被歌声感动,他说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才能让世界文化更灿烂。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创作出无数灿烂辉煌的诗篇,唐诗宋词更是古典文学的巅峰,它们已经成了中华文化的象征,融入了我们的血液。古典诗词大都有韵律节奏,既能吟诵,还可弹唱,很多经典诗词,在古代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经典咏流传》将传统诗词与流行元素结合,开辟了诗歌传承的蹊径,唤起了人们对古典诗词的不朽记忆,让观众沉浸在诗歌的无穷意蕴里,不由自主地为中华文化的精粹喝彩。
一得: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创意性文化节目的迅速走红让我们明白,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不能只靠老路子,而要不断与时俱进,用新的形式演绎传统文化,才能助其赢得时代的认同与传扬。
2、《国家宝藏》: 古今对话新方式让文化自信亮起来
2017年12月,央视大型文博探索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一开播就获得无数好评,完结时在豆瓣上的评分为9.2分。为什么并不罕见的文博类节目,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宝藏》用了全新的方式,来讲述那些历久弥新的“老故事”。
不同于以往的文博类节目,《国家宝藏》邀请了王凯、雷佳音等27位当红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的方式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而九大博物馆馆长坐镇对文物进行讲解点评,让节目更具话题性和专业性。
在第一期节目中,王凯饰演乾隆一角,演绎了清代集中国瓷器之大成的各种釉彩大瓶背后的故事。在剧中,王羲之、黄公望以及雍正皇帝来到乾隆皇帝的梦中,他们用不同方式“吐槽”了乾隆皇帝的“农家乐”审美,但是,乾隆皇帝的一句“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完美地回应了世人对该瓷瓶的质疑。正是这种鲜活、接地气的呈现方式,拉近了文物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得观众更乐于去了解文物本身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
《国家宝藏》在呈现与表达方式上的成功,对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传播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传统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拥有辉煌的历史,但过去的发展模式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想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立足,在公众中间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唯有创新这一种方式可取。
一得:听上去,创新与传统似乎是一对反义词,但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创新,“老故事”的讲述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散发出更多活力。
3、刘强东寻祖:莫让寻根成闹剧
2018年1月2日,出生在江苏宿迁的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发布了一条寻祖公告,称自己的家族解放前系湖南省湘潭县刘氏族人,他还报出了自己的堂号和辈分排字,希望找到自己的家族族谱。刘强东或许没有想到,他原本为了完成父亲夙愿的举动,却引发了一场攻伐战:自称是湖南刘氏协会会长的刘冠凡和湖南汉文化研究会兼湖南省刘氏联谊会会长刘继德,在分别为刘强东寻祖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争执,两人甚至互相指责。
此后,刘冠凡和刘继德都无心继续帮刘强东寻祖,成规模的寻祖活动陷入停滞。而与此同时,其他的寻亲力量自发补充进来,这些人的心态朴实简单,就是想通过帮助刘强东寻祖为当地拉来赞助。
众所周知,刘强东有着浓烈的乡土情结。他多次回宿迁老家,还给村里6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过1万元红包,真正做到了“衣锦还乡”。刘强东这次寻根问祖,是想了解自己从哪里来、祖先为自己留下了什么,这是朴素的情感。
事实上,不论是现实生活中的名人,还是文学作品中的名人,不少地方政府都乐于为其操办寻根问祖之事。“攀亲戚”、争故里的事件,曾在各个地方上演过。虽然寻根文化现在不是热潮,但是对于这种存在于骨子里的东西,我们要好好保护,要防止朴素的寻根,被地方利益、宗族势力裹挟,变成一场攀附权贵、惊扰先人的闹剧。
一得:中国人慎终追远,讲究家风传承,是为旌表前贤、警策后人,也是自我的身份构建,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而攀附权贵、篡改家谱、冒认阔祖宗,则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南方财富网微信号:南方财富网
共4页:
下一篇:三晋大地上的温商奋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