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期待社会“共同关怀”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如何面对死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如何走得更有尊严?我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比重将超过30%。不管人们接受与否,临终关怀都将不可避免地走进生活,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社会成熟与文明的标志之一。

  随着老龄化社会来临,“临终关怀”这一舶来品逐渐走进国人视野。所谓“临终关怀”,就是对生存时间有限的患者给予专业护理,使其减少孤独和对死亡的恐惧,享受高质量的余生。然而长期以来,“临终关怀”仅局限在医院层面,至于家人和亲属往往并不知晓何为临终、怎样关怀,有的甚至懵懵懂懂送走了亲人,忽视了其最后尊严。

  死,历来是人们最忌讳的字眼。不得不承认,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许多人对现实生活质量往往津津乐道,却对临终生活质量缺乏应有的关心。调查显示,71.4%的人认为临终关怀最大的问题是“公众认识不足”,68.6%的人担忧专业知识或人士缺乏。正是由于对“临终关怀”认识不足、知识缺乏,当亲人走到生命尽头时,不少人还往往要求医生“尽最大努力抢救”,结果患者带着一身痛苦,满身管子、针口离世,如此何谈生命的尊严?

  追求生命的长度,还是追求生命的质量?有关专家指出,当死亡不可避免地降临的时候,多数人希望有尊严地离开人世,而不是像一台被维修的机器,浑身带着各种管路,在医院里痛苦地耗尽生命。巴金是人们称为“活得最痛苦的老人”,身上的几根管子,一插就是好几年,痛苦的巴金曾说:“我为你们大家活着。”事实上,当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最不愿看到只有医生、护士和冷冰冰的治疗器械,以至临终想看一眼亲人都难。

  “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期待全社会能够对其“共同关怀”。一是政府应当将“临终关怀”纳入医保范畴,给予必要经费支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让更多临终病人感受到人间的最后温暖;二是学校应当开设生命伦理、死亡教育等课程,让孩子们认识生死,学会关爱生命;三是医院应当积极为患者家属传授相关知识,如为何不过度治疗、如何提供急需的舒适和安慰等。如此,才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能有尊严地“谢幕”。


上一篇:关注!这些新闻可能影响下周走势!

下一篇:社会各界满怀期待迎盛会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