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开启高考周 哲学考试关注“真理”与“公正”
【环球网报道 记者 赵怡蓁】苏格拉底说过:“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哲学是法国中学的必修课,其目标是“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开明公民”。法国《欧洲时报》6月18日报道称,2018年度法国高中毕业会考(也有“法国高考”之称)从当地时间6月18日拉开帷幕,75万多名法国高中生将经历为期一周的大考,哲学科是第一门考试。
报道引述法新社消息称,今年考试内容涉及叔本华、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以及真理、欲望、不公等话题,如“是否必须要遭受不公,才能了解何谓公正”、“我们可否对艺术无动于衷”等。有人认为,真理(真相)和不公等题目似乎紧扣当今社会的一些热门话题,也有人认为不应如此狭义地去解读哲学考题,学习哲学能够促使人去思考,能以批判的精神去看待社会现实和发展。不少法国人以高考始终重视哲学这一“法国特色”而自豪。
据报道,法国高中会考制度是拿破仑一世于1808年创始并延续至今。法国是世界上唯一在中学阶段将哲学定为必修课的国家。从19世纪初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起,哲学就是中学必修学科,现在仍是中学教育相当重要的一环,文科类学生在高中最后一年,每周上8小时哲学课,经济社会科类学生每周上4小时,理科类学生每周3小时。对高中文科生来说,哲学成绩在所有成绩中最为重要。每年法国高考的哲学考题都备受关注。对生命意义、人生状态的拷问每每引发法国全民热议,以及对当下国家发展的深度思考。
法国人认为哲学代表了人类文化的最高层次,是人对自己生存状态乃至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思考。法国人对哲学家很尊崇,1980年,存在主义大师萨特逝世时,6万法国人自发参加了他的葬礼。法国总统马克龙参加大选时,媒体热议他的“哲学血统”——曾就读于巴黎第十大学哲学系,为解释学和现象学大师保罗•利科当过助理,师从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蒂安•巴里巴尔(Étienne Balibar),毕业论文研究的是马基雅维利。
但法国的政治人物并非均擅长哲学,考得差的总会成为一生的“把柄”:比如戴高乐在高考的哲学笔试中仅拿到8.5分,萨科奇9分(也有媒体报道是8分),就连前总统奥朗德的13分也被嘲笑太没文化。
法国高考今年的哲学题目包括:
文科考题为“文化能否让我们更具人性”、“我们可否放弃真理”,或评论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相关段落。
经济社会科考题为“所有真理都是终极真理吗?”“我们可否对艺术无动于衷?”或者评论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的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相关段落。
理科考题包括“欲望是我们缺点的表征吗?”,“是否必须要遭受不公,才能了解何谓公正?”,或评论哲学家密尔(John Stuart Mill)的著作《逻辑系统》的段落。
工科考题有“经验会骗人吗?”,“我们能否控制技术发展?”,或评论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的著作《论法的精神》的相关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