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其跨越
20世纪以来的小说、诗歌乃至于电影、戏剧理论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而散文理论仍然是“传统”与“古典”的天下,既没有建起一个自足的散文美学世界,又没有在批评实践方面获得整体上的超越。本文在回顾反思以往散文研究和理论的基础上,探讨现代语境下散文理论的跨越与建构。
一
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第一个时期,即1917年至30年代初期的散文理论。 “五四”时期的散文理论较为丰富也较自由开放和接近散文的本体。“五四”时期散文理论的建设者提出“文学散文”、“美文”等口号,在当时是颇有理论前瞻性的。“五四”时期到30年代前期对散文的认识较为贴近散文的本体,其理论导向大体来说也是正确的。
30年代中期后,散文研究发生了转向,社会性和政治性逐渐改变甚至取代了思想性和文学性这一批评理论和标准。这一时期的散文理论对于“五四”是退步了。因为它远离了散文的审美本体,迷失了散文的发展方向。从这一角度考察, 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散文笔谈”,尚有其散文美学上的意义。当然,由于整个17年的散文受当时政治、文化语境的影响,理论家也缺乏创新意识。因此,无论是“形散神不散”还是“诗化”的倡导,其理论上的局限是显而易见的。
“文化大革命”十年,我国的散文理论和其他文学理论一样一片凋零。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散文理论批评才出现了转机。其标志是这一时期国内一些文艺报刊陆续刊登了一些探索散文特征和创作规律的文章,特别是1980年前后,巴金连续发表了《说真话》、《再论说真话》、《写真话》等文。不过总体来看,70年代末至整个80年代的散文研究不尽如人意。其不足主要源于散文研究者的观念过于陈旧保守,他们仍未能从政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且对新的思潮、新的美学风范和新的方法缺乏必要的敏感。
90年代以后的散文研究,比80年代有很大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散文研究者开始注意到了散文的理论建设。这时期关于“大散文”的讨论也颇为引人注目。
与小说、诗歌相比,20世纪的散文理论批评从总体上看是较为苍白和寂寞的。主要有如下原因:一是专门从事散文研究的人较少,比较活跃的散文研究者大多为客串。二是散文的概念范畴长期以来一直模糊不清,难以界定。其三,散文研究更多地体现在作家作品的评论、散文史的研究以及散文的写作技巧和欣赏方面。20世纪散文研究者理论批评的普遍特征是散文写作的经验压抑了建构散文体系的热情,散文鉴赏的能力强于散文理论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