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anogen为什么没能成为像小米一样的公司?



2009年,当第三方Android定制系统Cyanogen Mod已经出现在XDA论坛并颇受欢迎时,小米还没有创立,MIUI更是无从谈起。

数年之后的现在,MIUI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2亿,小米更是已经成为估值45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而仅仅拥有136名员工的Cyanogen公司却开除超过20%的员工,并且关闭位于印度和葡萄牙的工作室。

值得一提的是,MIUI在开发过程中还曾基于Cyanogen的作品。

不同的起点

小米通过MIUI起家的故事,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这次,我们重点说说Cyanogen。

2009年的Cyanogen其实是一个大神级程序员Steve Kondik在XDA论坛的代号。由于早期原生Android系统自身的缺陷以及开发性,Kondik开始在XDA论坛上用业余时间对原生Android进行优化,后来陆续又有一批比较活跃的程序员参与到其中去。于是 Cyanogen就成了一个团队的代称,其开发出来的成品名称就是Cyanogen Mod(简称 CM)。

当然,CM是免费开放给发烧友的。

作为最早对原生Android进行定制的系统,CM对后来的第三方Android ROM都或多或少提供了借鉴。当2010年雷军等人创立小米并开始MIUI的开发工作时,自然也不能例外。在Android 2.3时代,MIUI的开发是基于CM 7的;直到V4之后,MIUI才摆脱对 CM 的依赖。

但是,MIUI和CM的开发方向并不一致。CM可以说是程序员思维的产物,它对原生 Android的更改主要是在内核层面,使Android在支持Nexus系列手机的基础上,能够支持更多的机型。当然CM也增加了一些功能,对UI也有些更改,但在整体风格上与原生安卓相差不远。

MIUI虽然在早期版本上基于CM ,但其重点不在于机型适配,而是旨在构建自己的软件和体验生态圈,包括界面风格、系统图标、软件服务等,并增加了主题、网盘、本地和在线备份等普通用户需 要的功能。另外,MIUI还保持每周一次的快速迭代更新,小米也通过论坛让用户充分参与到MIUI的开发过程中去。

这种开发方向上的差异其实很容易理解。Cyanogen开发者们初期的所有努力都是基于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精神,目的很简单:就是让Android系统更加好用。

而MIUI从一开始就是基于商业目的,其开发初衷是通过高度定制和本地化的系统来积累一批用户,并逐步扩大影响力,从而形成一整套服务体系。而且,在小米的长期计划中,MIUI注定了要走进一个硬件的外壳,成为小米手机的一部分。

后来我们也知道了,小米并没有把MIUI局限在一个ROM上 。

Cyanogen是怎么赚钱的?

与MIUI不同,CM是一个由开发者兴趣驱动的非盈利项目。Steve Kondik起初的职业是一家生物信息初创公司的首席工程师,后来去了三星担任软件工程师。而Cyanogen 团队的其他成员也都是兼职参与开发。

后来随着团队的发展壮大,Cyanogen团队自掏腰包架构了自己的下载服务器和社区网站。为了凸显自己服务于互联网用户的非营利特征,网站的域名采用了。org后缀——这是众多全球非营利组织公认和普遍采用的后缀。

当然,即使是非营利组织,Cyanogen在开发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是App版权纠纷。在早期CM系统内置了Google的商用服务程序,但是Google于 2009年9月发出律师信要求该团队不得再散布CM系统。由于用户的反对和媒体的报道,Google和Cyanogen团队进行了协调,结果是:CM可以继续开发,但不能再包含Google的相关服务程序。

二是资金问题。由于机型适配和网站服务器的压力,Cyanogen团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运营资金短缺的问题。2012年2月,Cyanogen团队在网站社区中发布了一封募捐信;信中坦诚地说明了作为非营利组织的 Cyanogen所遇到的资金困难以及所募捐的金额。结果在数个小时的时间里,Cyanogen团队就宣布所获捐款已经超过了募捐数额。

但与此同时,凭借系统优化本身的优秀和用户们的喜爱,CM的用户数量不断增长:2009年10月CM的用户数量是25万;到了2012年底,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100万;一年之后的2013年底,已经增长到了1000万。

在如此庞大的用户体量之下,Cyanogen也不可避免地向商业化过度。2013年3月,Steve Kondia从三星离职;9月Cyanogen公司正式成立。

这样一来,Cyanogen便拥有两种角色。一个是由开发者兴趣驱动的非盈利的Cyanogen Mod系统,它依然是面对用户免费开放的;另外一个是作为商业公司的Cyanogen,它同样基于Android开发定制版操作系统,但其所开发出来的产品用于商业用途,名称定为Cyanogen OS。

Cyanogen公司成立以后,陆续接受4次投资共1.85亿美元,估值也达到了10亿美元。在具体的业务方向上,Cyanogen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

操作系统付费授权

成立公司之后,Cyanogen与一加手机1代合作,在它的海外版中预装了Cyanogen OS操作系统。而一加手机1代在海外之所以备受欢迎,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就是预装了Cyanogen OS。

据分析,Cyanogen是以每部手机10美元的价格与相关手机厂商达成授权协议。如此不菲的价格也从侧面说明了Cyanogen在系统优化上的深厚功力和在海外的巨大影响力。实际上除了一加,中国的ZUK(Z1 海外版)、印度本土最大的手机厂商MicroMax和英国手机厂商Wileyfox也在旗下手机中预装了Cyanogen OS。

系统预装App

2015年4月,Cyanogen与微软达成协议,将在Cyanogen OS中预装和深度集成微软旗下的Bing、Outlook和Office等一系列办公应用。而这次合作的一个前奏是,2015年1月,微软向Cyanogen投资7000万美元。

除了预装微软的App,Cyanogen OS在系统应用也拥有很多自定义空间。比如说 email应用,Cyanogen就采用了电子邮件App开发商Boxer的技术支持;另外,Cyanogen OS内置的主题商店也提供了付费模式,这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变现渠道。

软件合作开发

2015年3月,Cyanogen公司与高通达成合作关系,为高通的参考设计进行软件开发工作。高通的这种参考设计主要是为智能手机厂商提供设计模板,从而加快新品的推出速度。Cyanogen的主要任务是为运行骁龙200/400/600芯片的中低端设备提供软件和UI支撑。

从以上三者来看,操作系统付费授权无疑是Cyanogen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毕竟Cyanogen OS是Cyanogen的核心竞争力,而且系统预装 app 的价值也完全是基于Cyanogen OS的预装渠道分发。至于与高通的合作,商业价值并不很大,而且合作空间也十分有限。

Cyanogen OS与MIUI的陌路

与Cyanogen公司主要通过Cyanogen OS付费授权的单一方式不同,小米通过MIUI运作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首先要明确的是MIUI对于小米手机销量的推动作用,这一点是缺乏自主硬件支撑的Cyanogen公司从根本上就缺失的。实际上Cyanogen OS也足够优秀,它也的确对一加手机的销量产生了正面影响;但这些并不能为Cyanogen公司带来什么。

反观小米,MIUI的优秀吸引了一大批用户使用小米手机,而用户数量的增加又壮大了MIUI的生态圈。在软硬结合的良性循环之下,小米的体量也在不断变大。2011年,小米的手机销量30万台;2012年一跃而起,销量增加到了719万;而在2013年,这个数字飙升到了1870万。

伴随着小米的手机销量增长的,自然是MIUI用户数量提升。

2013年12月,Cyanogen公司成立三个月之后,MIUI的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3000 万,也已经集成了包括主题商店、应用商店在内的9个方面的服务体系;MIUI的月营收额也达到了 3000 万元。

在MIUI的各项营收中,系统主题的营收模式颇为值得关注。在MIUI开发初期,系统主题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开发项目,但一开始是完全免费的。后来,利用足够多的用户和便利的购买方式,小米为MIUI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主题付费使用机制。

仅仅是2013年12月,MIUI主题促销的单月流水就高达180万;而在2014年的“米粉节”当天,单日收入就达到了14万。在这个机制之下,甚至已经催生了不少专注于MIUI主题的设计工作室。

到了MIUI 6,MIUI负责人洪锋又将MIUI的设计理念定为“内容才是本质”,在系统层面深入集成各式各样的内容与服务。即便是一部没有安装任何第三方应用的MIUI系统终端,涉及衣食住行的生活类服务已经无孔不入。在这种情况下,MIUI已经成为由小米掌控的一个移动互联网全能入口。

如今,随着MIUI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2亿,这个入口也越来越成为小米发展的核心力量。

作为一个开发者,或者说作为一个开源开发团队,Cyanogen无疑是成功的,这一点即使是已经坐拥2亿多MIUI用户的小米也不得不承认。但作为一个商业公司,MIUI背后的小米表现得更加成熟。

小米一开始就将自家的各项服务牢牢地集成其中,并且在合适的时机迅速用小米手机完成软硬件结合,最后在整个Android大生态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不小的MIUI生态圈。

而Cyanogen在整个过程的做法更像Google,但却无Google的体量和能力。它在初期坚持免费开放,自由分享的理念,但是当其走向商业化,这种理念就不再适用。

图自:chennaionline

Cyanogen公司所采用的系统授权模式看似省去了很多麻烦,然而在以服务生态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时代,Cyanogen OS更像是无根之草:在缺乏自主硬件依托的情况下,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为它人作嫁衣裳。

此外,正如此前报道,包括Cyanogen在内,第三方ROM开发者们要面临的是一个不刷机的年代。当原生Android在自身的迭代更新中不断趋向成熟,当MIUI们的内置系统体验愈加完善,Cyanogen们的未来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科技频道


上一篇:润州经济指标实现“双过半”

下一篇:中央部门决算连续6年公开 今年看重绩效考核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