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改革措施加速落地 中国司法体制改革驶入快车道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时冉):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目前已经扩展到中国18个省区市。在改革试点范围扩大的同时,多项与百姓权益密切相关的司改措施也在加速落地。从立案登记制的全面实施,到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再到司法责任制在多地“破冰”……,司法改革在全面依法治国开局之年逐步驶上快车道。而有关专家也指出,司法改革加快推进的同时,改革难度也正日趋加大。

  “我听说过打官司特别麻烦,但是我今天来办起来还是特别顺利的。”

  不久前,湖南长沙的喻女士因为和房产公司有民事纠纷,一大早就来到法院准备起诉。由于赶上了立案登记制的全面实施,证据和手续齐全的喻女士不到半个小时就立上了案,“这是受理案件通知书,包括举证通知书,还有开庭传票,哪个法官,还有什么时候开庭,一次性就告诉她了,到时候她可以直接与法官联系。”

  今年5月1日起,中国各级法院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作为新一轮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立案登记制实施后,法院不再对起诉进行实质审查,仅对起诉的形式要件进行一般性核对,以此降低立案门槛,保护当事人诉权。最高法公布数据显示,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一个月,全国法院立案数量同比增加29%,当场立案超过九成。最高法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说:“一定意义上说,长期以来困扰人民群众诉权行使的‘立案难’问题已经成为历史。”

  解决“立案难”只是本轮改革向司法公正迈出的又一步。今年上半年,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在全国10个省区市的50个法院悄然启动。针对陪审员固定化问题,改革提出人民陪审员不再需要组织推荐,而是通过“海选”的方式,从符合条件的居民中随机抽选,让更多群众参与案件审理。日前,在改革试点法院北京市二中院随机抽选人民陪审员仪式上,首批以改革方式选出的陪审员候选人对新的遴选方式表示认同:

  “候选人1: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更为公开,也很公平。

  候选人2:很开心,特别愿意参加一些法院的工作,尽一名公民的义务。”

  除了完善陪审员的选任,改革还扩大了陪审员的参审范围,完善退出机制,明确人民陪审员只参与事实认定等。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及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陈卫东表示,这将推动案件审理充分反映民意,加强司法公正,“改革把有重大社会影响,关系到公共利益的重大案件纳入陪审的主要范围,同时特别强调重点案件的陪审,例如量刑可能是有期徒刑10年或者无期徒刑的案件,强调要有陪审员的陪审。这样一种重大案件的公民参与,会使得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重大的案件能够在审理过程中充分反映民意,保证公正。”

  本轮司法改革启动以来,包括呼格案、张氏叔侄案等一批冤案昭雪,让老百姓感受到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与此同时,一场约束监督司法权力,健全错案防治、纠正、责任追究机制的司法责任制改革试点也在多地稳步推进。作为第一批试点省市,上海多级法院通过推行主审法官办案责任制,建立办案人员权力清单制度。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徐子良介绍说:“我们制定了10多个配套规定,规范合议庭运行,召开主审法官联席会议,明确院庭长审判管理职责,对差错案件和违法审判责任的追究,以及法官的考评考核等已经开始实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熊秋红表示,司法责任制将破解当前审判分离、权责不明、请示汇报等行政化问题,对于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也有积极作用,“我们过去存在审者不判,判者不审问题,好比看病的医生不开药方,开药方的医生不看病,这就违背了司法规律。司法责任制就是要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案件由你审理,也由你判,并且对最后的判决结果负责,不再由厅长和审判委员会帮你负责了,能够加大办案人员的责任心,消除审判权运行中的行政化色彩,也会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

  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推进,包括员额制、省以下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管在内的涉及司法人员切身利益的深层次改革也在多个试点省市一一破题。熊秋红表示,下阶段将进入存量改革阶段,难度更大,需要凝聚共识,协同推进各项改革,“当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过去改革侧重于技术层面,现在新一轮改革更多涉及体制性问题,解决检察院和法院之间关系,还有司法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与每个机构的切身利益都是相关的,涉及司法权力的重新分配和调整,难度更大。如果说过去改革主要是增量改革,那么现在就剩下难啃的硬骨头了。”


上一篇:中法文化之春走进第十年 折射中欧人文交流日益活跃

下一篇:求职应聘谨防不法中介施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