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



  ●树立法治意识 坚定法治信仰 ●维护宪法尊严 树立规则和程序意识

  ●重视学习培训 弘扬法治文化 ●树立法治导向 完善考核和任用机制

  法治思维是提升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建立法治政府的先决条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矛盾凸显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领导干部只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才能更好地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更好地坚持和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树立法治意识,坚定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法治的灵魂,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前提,也是法治社会建立的基础。法治的根基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威力源于公民真诚的信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对法治有着发自内心的信仰,才有可能形成法治思维,才能主动、自觉和善于运用法治方式,依法行政,才能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觉习惯。领导干部作为“关键的少数”,是法律制度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崇尚法治、尊重法律,树立法治信仰,是履职的基本要求,更是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维护宪法尊严,树立规则和程序意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领导干部要树立法治思维,就要不断学习宪法,树立规则意识和程序意识。规则是法治的载体,法治思维形式上是规则思维,即要将实践证明正确的规则及时上升为法律,并严格遵循现行规则,权力不能突破法律,法律是不能逾越的底线。树立法治思维,还要切实增强程序意识,真正做到懂程序、讲程序,按程序办事。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守规矩,不折不扣地按程序办事,不仅有利于开展工作,而且有利于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有序,使工作开展更加阳光透明,从而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重视学习与培训,弘扬法治文化传统。学法懂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要加强法治培训,完善学法制度。系统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学习宪法法律知识,学习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的法规知识培训,以促进领导干部养成法治思维。培养法治思维的习惯,还要依靠法治文化的积淀与培育,崇尚法治价值在解决重大社会问题中的作用,通过法治原则、法治规范、法制体制和法治程序等法治方式的强化运用,增强人们对法治的敬畏感。

  树立法治导向,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任用机制。领导干部是不是能够主动学法、用法,自觉提高法治思维能力,还取决于干部考核评价和选拔任用体系。将法治指标纳入干部考核和选拔任用体系中,是识别干部的重要依据。对懂规矩、守纪律,法治思维能力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解决问题,不擅权谋私,群众公认的好干部,给予充分肯定,跟踪培养,提拔重用;对那些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甚至无视法律制度胡乱作为的干部,不但不能提拔,还应进行谈话教育,限期改正,问题突出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纪进行查处。通过这样的政策导向,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深化提高法治思维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使法治思维内化为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准则,自觉将法治思维运用到议事决策、工作部署、检查指导、跟踪问效各个环节,切实提高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宁夏社科院理论研究中心,执笔:杨永芳)


上一篇:从法制到法治

下一篇:广东省司法厅门户网站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