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车祸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焦点?
最近两天,汽车圈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带节奏”。起因,源于湖南郴州的一起较大交通事故。
8月30日凌晨3:00左右,在湖南郴州G107国道苏仙区良田镇廖家湾村石壁下路段发生了一起3死1伤的交通事故。
超过三人死伤,这已经是一起足够成为新闻热点“较大事故”(《关于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条例》3人以下死亡为一般事故,3-10人为较大事故,10人以上为重大事故)。
而这起事故,更因为事故车辆的状态,而迅速成为了网络热点——从现场图片来看,事故发生时应该是侧面撞击,车头除了右前大灯之外,整个前脸基本完好无损,不过整个车尾已经飞到了马路的另一边。车上安全气囊已弹开,整个车身框架从车身右侧B柱附近发生断裂,断成了两截。
轩然大波由此而生,对死伤者的哀悼和同情没有成为主流,反倒有一些好事者再一次把“断裂”与“车身强度不够”划上等号,并且大开脑洞地对广汽传祺GS4展开“联想”。车身设计强度不够、装配工艺质量有问题、乃至从GA3平台发展而来,都成为了黑点。
事故的真相究竟如何?它与车辆和乘员安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葫芦兄弟尽全力寻访事故当事人,并采访到多位国内汽车行业专家,目的只有一个:不预设任何立场、公平公正、还原真相!
01
—— 问题一:车身断裂意味着什么——
与断轴类似,这个问题必须设置前提:如果是正常速度、平稳行驶的情况下发生断轴\车体断裂,那肯定是不可容忍的安全问题;但如果是事故造成的,我们就要详细分析事故原因及现场情况。
我们来回看一下事故现场照片——
事故现场是在G107国道的一处弯道上,从照片来看,弯道比较平缓。
比较特殊的是,现场并没有明显的刹车痕迹。有知情人士透露,事故发生当时速度达到150公里,这一说法目前没有得到权威部门证实。
撞击点被初步判明发生在道路右侧的水泥护肩上。必须要说的是,这处水泥护肩没有任何反光警示标志,也没有更多的防护装置,这或许是事故车辆与之发生撞击的可能性之一。
根据湖南当地媒体报道,车辆被确认系侧面碰撞水泥防护栏,导致乘车人3人死亡,司机本人受伤。
看到这里,至少可以确定一点:这起事故是撞出来的。
车辆因为事故撞成两截、甚至更多截,其实并不新鲜。十年前,两个日系品牌也曾在国内遭遇过类似的公关危机。
“中国市场销售的汽车质量不过关,不如国外车型耐撞。”这种说法当年就十分流行,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国外的车遇到类似的撞击就不会断成两截了?葫芦兄弟只能说,你们还是太天真。
2013年1月26日凌晨00:30,一辆奥迪A4在温哥华市区失控发生侧滑并撞上了路边灯柱,车身拦腰断开解体,乘坐副驾驶位的26岁女子当场死亡,男性驾驶者受轻伤。
无独有偶,在这起事故前一年的4月,一辆奥迪A7在同一路段发生车身断裂事故。
如果这两起车祸发生在国内,很可能被炒作为“奥迪车身断裂门”:会有各路网友质疑车身结构的安全性,各路媒体出来表示“车身断裂的事故相当罕见”。
但是在加拿大,关于这起事故的话题在媒体上再没有被提起过,也没有网友各种对产品质量的质疑,也没有专家点评,更没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舆论监督。
欧美发达国家的汽车文化长达100多年,对于恶性事故、车身断裂,当地吃瓜群众早已“见怪不怪”。
让电影《速度与激情》的主演保罗·沃克丧生的事故,同样在一颗树上把保时捷911撞散了架。
各种超跑更是各种身首异处。
▲兰博基尼的屁股……
▲法拉利Enzo被撞飞的引擎
“美国老太喝咖啡被烫伤打官司获赔百万”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在法制健全、消费者维权意识到位的欧美发达国家,如果说车身在事故中断裂=设计、质量缺陷,这些知名大厂早就被告到破产了。
为什么现实中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02
—— 问题二:车身断裂=强度不够?——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车能够承受住来自侧面的如此强烈撞击。
撞上水泥护栏截面、电灯杆子、乃至树木,在碰撞中被归类为“圆柱碰撞”。
在E-NCAP的规则中,圆柱碰撞是这样定义的:“为了鼓励汽车生产商进一步保护乘员的头部安全,欧洲NCAP特地引入了圆柱碰撞。侧面安全气囊有助于乘员在这种碰撞条件下的提高生存的可能。在最新的实验里,被测车辆以29千米的时速冲向一直径为254mm的刚性圆柱。因为圆柱相对车身十分狭窄,因此通常会从侧面冲击进车内。”
圆柱碰撞的测试时速居然只有区区29公里,没错,这样的碰撞就是这么可怕。下面用视频来让大家圆柱碰撞有个更直观的了解——
https://v.qq.com/x/page/r0377nn3cry.html
发生在湖南的这次事故,时速究竟有多少目前不得而知。葫芦兄弟暂且不采纳150公里的速度,即使时速只有符合国道正常限速80公里,也是碰撞测试的270%,撞击的后果不会比视频中好到哪里去。
既然在欧美销售的原装奥迪、保时捷、法拉利都扛不住这样的撞击。很显然,车身在严重事故中断裂无论如何也难以和车身强度不够划上等号。
就此次事故,葫芦兄弟当着50位记者的面采访了汽车行业的权威——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碰撞试验室主任张金换。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车辆高速行驶、突然变线等特定情况下,车身侧面受到撞击,比如水泥墩截面,由于局部面积受力过大,发生车身断裂是极有可能的。
张教授还特别强调:在这种特定条件下,无论什么品牌,都很难保证不会发生类似的情况。
03
—— 问号三:车身强度高=绝对安全?——
或许还有人要说,你拿出来的视频中,那辆标致也没有被撞成两截啊。
撞成麻花跟撞成两截有本质上的区别吗?传祺GS4的这起事故中,当事驾驶员只受了轻伤,如果像视频中那样,驾驶员似乎更惨。
2003年,四川成都就发生过这样的车祸:一辆红色富康车冲出立交桥,撞上路灯电杆,巨大的冲击力让富康车立即绕成一个圆圈紧紧抱住电杆,车内两男子当场被缠死。
还有人说,如果汽车车身强度能够高到一定程度,打造出一辆足够坚固到碰撞后不发生严重形变的的车,是否就等于绝对安全呢?
很显然,这样的不是汽车,而是坦克。清华大学汽车张金换教授解释说:为了满足操控、油耗等要求,轻量化车身是汽车发展的趋势,任何汽车不可能坚固如坦克。
▲美国陆军M1A2主战坦克,百公里油耗约450升
湖南大学教授曹立波也认同这种观点。他表示:汽车由于成本的考虑,不可能考虑到各种工况,对特殊的案例来讲,发生损坏,可以进行改进和研究,但是不可能涉及到所有情况。特殊极端情况,并不是汽车试验或设计所考虑的。
更重要的是,即使我们把汽车造成坦克,乃至碰撞中完全不变形的刚性体,也并不意味着驾乘人员的绝对安全。
用中学物理就能计算出,动能=质量*速度平方/2。一辆满载4人、以80公里时速行驶的传祺GS4(整备质量1500千克,加上4名乘员的体重按1750千克计),其动能高达432100焦耳。
432100焦耳是个什么概念?
战狼2中的RPG-7火箭弹,弹头动能为90000焦耳,可以击毁二战水平的坦克;大杀器巴雷特反器材步枪的枪口动能为15500焦耳左右,可以轻松击穿1厘米厚的钢板;而我们熟悉的AK47,枪口动能还不到2000焦。
如果车身是一个牢不可摧的刚性体,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碰撞发生时,432100焦耳的动能,大部分将被车内的成员吸收。
后果是怎样?
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因为“一个小数点的失误”而牺牲的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他所乘坐的是联盟1号宇宙飞船。我国的神舟飞船也是参考联盟号设计建造的。这些宇宙飞船用超高强度钢制成,足够坚固吧?
但由于降落伞没有打开,联盟1号以140公里的时速撞击地面。撞击后,联盟1号还保持了一定的形状,但科马洛夫最后被发现时,遗体只剩下了一根脚骨……
很显然,在特定情况下发生这样的车祸,这已经远远超过车辆设计极限了,无论什么车都是白搭。
在自媒体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多的向公众传播科学、传播真相,而非主观臆测,把一些极端案例炒作渲染成为企业“公关危机”,甚至火中取栗,从中谋取利益。这样的行为,靠歪曲事实,误导舆论,向公众灌输错误的认知,实在是没有必要。
最后,惟愿逝者安息。
上一篇:今年国庆中秋重合连休8天,假期火车票可以订了(热点线路、新增线路)